欢迎访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! | 站内搜索 |
锥虫病的致病因素
来源:科研办 作者: 发表时间:2011-04-20
主要是锥虫毒素对机体的毒害作用。虫体侵入机体后,经淋巴和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和造血器官发育繁殖,虫体增多,同时产生大量有毒的代谢产物;而锥虫自身又相继死亡释放出毒素,这些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,引起机能障碍如体温升高和运动障碍;进而侵害造血器官-网状内皮系统和骨髓,使红细胞溶解和再生障碍,导致红细胞减少,出现贫血。随着红细胞溶解,不断游离出来的血红蛋白大部分积滞在肝脏中,转变为胆红素进入血流,引起粘膜和皮下组织黄染。心肌受到侵害,引起心机能障碍;毛细血管壁被侵害,通透性增高,导致水肿。由于肝功能受损,肝糖不能进行贮存,所以致病的后期出现低血糖和酸中毒。中枢神经系统被侵害,引起精神沉郁甚至昏迷等症状。锥虫表面的可变糖蛋白(VSG)具有极强的抗原变异性。虫体在血液中增殖的同时,宿主的抗体也相应产生,在虫体被消灭时,却有一部分VSG发生变异的虫体,逃避了抗体的作用,重新增殖,从而出现新的虫血症高潮,如此反复使疾病出现周期性高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