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 |  加入收藏
 当前位置:首页 > 禽病防治
锥虫病的致病因素
来源:科研办    作者:    发表时间:2011-04-20

    主要是锥虫毒素对机体的毒害作用。虫体侵入机体后,经淋巴和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和造血器官发育繁殖,虫体增多,同时产生大量有毒的代谢产物;而锥虫自身又相继死亡释放出毒素,这些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,引起机能障碍如体温升高和运动障碍;进而侵害造血器官-网状内皮系统和骨髓,使红细胞溶解和再生障碍,导致红细胞减少,出现贫血。随着红细胞溶解,不断游离出来的血红蛋白大部分积滞在肝脏中,转变为胆红素进入血流,引起粘膜和皮下组织黄染。心肌受到侵害,引起心机能障碍;毛细血管壁被侵害,通透性增高,导致水肿。由于肝功能受损,肝糖不能进行贮存,所以致病的后期出现低血糖和酸中毒。中枢神经系统被侵害,引起精神沉郁甚至昏迷等症状。锥虫表面的可变糖蛋白(VSG)具有极强的抗原变异性。虫体在血液中增殖的同时,宿主的抗体也相应产生,在虫体被消灭时,却有一部分VSG发生变异的虫体,逃避了抗体的作用,重新增殖,从而出现新的虫血症高潮,如此反复使疾病出现周期性高潮。

网站首页 | 领导班子 | 单位简介 | 人才队伍 | 科研成果 | 科研项目 | 科技产业 | 平台建设 | 市场信息 | 政策法规 | 联系我们

版权所有: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 鲁ICP备12013853号 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工业北路202号
电话:0531-66659530 传真:0531-66659529 邮编:250100 邮箱:jqskyb@163.com 技术支持:朴及云科技